前段時間,科室收了一個低血鉀的患者。
患者,男性,65 歲。因「四肢無力半月余」入院,既往沒有糖尿病、冠心病等疾病,但是有高血壓病史 6 年,間斷服用替米沙坦,還有肝血管瘤病史。
入院查了下血,提示鉀離子 2.1 mmol/L(正常值 3.5~5.5 mmol/L),鈉離子 147 mmol/L(正常值 135~145 mmol/L),余大致正常。
【資料圖】
然而,檢查結(jié)果不僅僅是血鉀低這么一項(xiàng),還有肌酸激酶高達(dá) 11,237 U/L,另外兩個同工酶也比正常高出 5 倍左右。
嗯?患者血鉀低,但是肌酸激酶高,這是怎么回事?
我們給予患者靜脈補(bǔ)鉀 1.5 g bid,同時口服氯化鉀緩釋片 1 g tid (也就是一日補(bǔ)鉀 6 g)后,復(fù)查鉀離子也只升到了 2.53 mmol/L,上升的幅度較小,肌酸激酶降到了 5,000 U/L 左右。
后面又復(fù)查了幾次血鉀,分別為 2.53、2.75、3.03 mmol/L,查隨機(jī)尿鉀為 12.16 mmol/L,激酶也在緩慢恢復(fù)到了 2,000 U/L 左右。
總的來說,治療算是有些效果。但是一味補(bǔ)鉀也不是長久之計(jì),我們必須得盡快搞清楚,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低血鉀。
蹊蹺的低血鉀
我們知道,一般血鉀低主要有四個原因:分布異常、丟失過多、攝入不足、假性低鉀。
假性低鉀
我們在采血過程中,血標(biāo)本送的很及時,假性低鉀基本可以排除。
攝入不足
患者沒有長期禁食厭食,飲食也比較均衡,攝入不足也不用考慮。
分布異常
1、細(xì)胞外液稀釋。一般是在心功能不全或腎性水腫或大量輸入無鉀鹽液體時,導(dǎo)致血鉀降低。這點(diǎn)根據(jù)病史和查體就基本能排除。
2、細(xì)胞外鉀內(nèi)移。一般常見的是低鉀性周期性麻痹、堿中毒、應(yīng)用大量胰島素等。
但是,查了血?dú)?,發(fā)現(xiàn)患者并沒有堿中毒,也從來沒有用過胰島素,這兩條基本排除。
丟失過多
大部分情況是頻繁嘔吐、長期腹瀉等引起的,這個根據(jù)病史,患者沒有出現(xiàn)這種情況。
于是我們又完善了其他檢查,基本能想到的都查了,均無異?;虼笾抡#覀冇行┚趩?,實(shí)在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低血鉀。
為了找尋病因,在科室進(jìn)行了大討論,大家的觀點(diǎn)不一致,猜測可能的原因有:低鉀性周期性麻痹?原發(fā)性醛固酮增多癥?其他內(nèi)分泌疾病?吃錯藥了?
就在大家激烈討論的時候,有個老教授提到說,要不再追問一下用藥史?老教授一下子點(diǎn)醒了我,突然想到患者床頭還擺放著一個藥瓶子......
患者床頭擺放著的藥是罪魁禍?zhǔn)讍幔磕阌X得患者是因?yàn)槭裁磳?dǎo)致的低鉀呢?40000+ 站友正在丁香園社區(qū)查看此病例。
結(jié)果令人十分意外,點(diǎn)擊文末「閱讀原文」查看患者低鉀原因。
內(nèi)容轉(zhuǎn)載自丁香園,策劃:shamouer、carollero、gyouza
題圖來源:丁香園
參考資料
[1] Farese Jr R V, Biglieri E G, Shackleton C H L, et al. Licorice-induced hypermineralocorticoidism[J]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1991, 325(17): 1223-1227.
[2] 李艷嬌, 王東娜, 苗秋麗, 等. 復(fù)方甘草片致嚴(yán)重低鉀血癥 1 例[J]. 中國藥物警戒, 2015, 12(1): 58-58.
[3] 張路, 吳慶軍, 茅江峰. 復(fù)方甘草片致低鉀血癥[J]. 藥物不良反應(yīng)雜志, 2013 (3): 174-175.
[4]SAITO T, TSUBOI Y, FUJISAWA G, et al. An autopsy case of licorice-induced hypokalemic rhabdomyolysis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: special reference to profound calcium deposition in skeletal and cardiac muscle[J].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, 1994, 36(11): 1308-1314.
[5]St?rmer F C, Reistad R, Alexander J. Glycyrrhizic acid in liquorice—evaluation of health hazard[J].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, 1993, 31(4): 303-312.